近年来,“企业+合作社”的种植模式在乡村遍地开花,这本是带动增收的好路子。然而,农作物生长周期长,易受多重因素影响,一旦出问题,纠纷往往牵涉甚广。如何在诉讼中服务乡村振兴?枝城法庭最近圆满化解的一起种植回收合同纠纷,给出了生动答案。
仓库里一袋袋稻谷堆得像小山,金灿灿的谷粒间透着潮湿的气息。枝城某合作社负责人老周蹲在麻袋旁,身后,农户代表们或站或坐,眼神里满是焦灼。老周手指捻起一把稻谷,眉头拧成了疙瘩,随即拨通了电话:
“王法官啊!您快帮忙想想办法吧!农业公司说这十万多斤稻谷质量不合格只肯按普通稻谷的价格回收,这哪行啊!现在价钱差这么多,我们合作社垫的钱收不回,百来户乡亲的工资也没着落啊。这可是大家伙的血汗钱,眼看天气越来越潮,再拖下去种子发霉可就全完了!”
原来,老周的合作社与某农业公司签订了《良种繁育合同》:公司提供原种和技术指导,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,成熟后公司按约定价格回收种子。可到了收购季,农业公司检测后认为稻谷达不到良种标准,只肯按普通稻谷价格收购。合作社则认为是农业公司提供的原种质量不合格、技术指导不到位导致的。双方僵持不下,稻谷积压,农户工钱无着落,合作社一纸诉状将农业公司告到了枝城法庭。
枝城法庭王法官迅速响应,组织研判:“案子的标的额不算巨大,但背后是上百户农户的生计、村集体的资产,还有农业公司的权益,马虎不得。这小小一粒稻谷,是双方矛盾的焦点,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。现在十万斤稻谷堆在仓库,时间不等人,再放下去霉变了,损失更大,对谁都没好处。我们得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,尽量不要影响到双方今后的合作。”
为此,王法官坚持“调解优先、调判结合”的原则,将调解工作贯穿始终,先后三次组织开庭,细致梳理合同条款、核实履约细节,全面掌握双方争议焦点。庭审中,法官既认真听取合作社关于技术指导缺位的诉求,也仔细核查农业公司提出的“种子质量不达标”的证据,为后续调解筑牢事实基础。同时,王法官还多次在庭审外与双方当事人沟通,从法律规定、商业诚信、长远合作等多角度释法说理。
“张经理,我理解你们对种子质量的严格把控,这是对市场负责。但您也看到了,十万斤稻谷压在仓库,如果完全按普通稻谷价收,他们可能血本无归,乡亲们的辛苦钱怎么办?能否考虑一个更折中的处置方案?既能让合作社回本,农民拿到工资,你们也不亏损?”
“周社长,张经理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。种子质量关系到下一季的种植甚至粮食安全,标准严格是必要的,咱们也要正视客观检测结果。现在咱们的目标是尽量减少损失,让积压的稻谷变成‘活钱’,对吧?一味坚持原合同价,可能真就一年白忙活了。”
经过王法官反复释法说理,引导换位思考,双方对抗情绪逐渐缓和,开始认识到对抗不如合作。
“既然双方基本达成了共识,那我提一个建议你们看是否可行,这批种子由张经理按照‘高于市场价,低于合同价’的折中价格收购。这样周社长你们和农户们的基本权益能够保障,张经理你们公司的利益也得以兼顾,如何?”
“虽然比预期的少,但总比烂在仓库强,能解燃眉之急,给乡亲们发工资,我们接受。”
“这个价格我们也能接受,就当共担风险、维护合作关系了。希望以后合作能更顺畅。”
就这样,在法庭主持下,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。一场眼看要升级的矛盾,在王法官“情理法”交融的调解下成功化解。积压的稻谷找到了出路。但王法官的工作并未结束。
“张经理,按协议分批运粮,速度要快,天气不等人!周社长,货款要盯紧,确保及时到账!另外,听说你们还有个油菜合作项目?正好趁热打铁,把合同权利义务都白纸黑字写清楚,避免再生枝节。”
看着运粮车依次开走,周社长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:“王法官,太感谢了!稻谷拉走了,心里这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。油菜合同我们马上补签!法庭不仅帮我们解决了大麻烦,还保住了我们和农业公司的合作,太谢谢你们了!”
在法官持续跟踪督促下,十万余斤稻谷顺利运出,货款及时到位。双方也补充签订了油菜合作协议。这起纠纷的圆满化解,是枝城法庭精准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。通过将司法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和仓库门口,枝城法庭用耐心和智慧既高效解决了农产品积压,保障了农民的“钱袋子”,又修复了经营主体间的信任,维护了种子安全,为乡村振兴筑牢了法治根基。
涉农案件无小事,一判了之可能激化矛盾。近年来,宜都法院不断传承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,坚持用好用活调解这一“法宝”,就是要找到多赢的钥匙,以更优的司法服务、更实的司法举措既守住法律和质量的底线,又保住乡亲们的生计和产业发展的希望,为乡村振兴、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。